2023-04-24 09:41:58
近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目前平均每天截获的智能手机新增恶意程序样本超过5万个,一年新增恶意程序样本1800多万。
针对智能手机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危害,。从市场上采集样品40批次,主要参考国内外智能手机标准要求,对用户数据的操作、操作系统的更新、预置应用软件安全、后端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漏洞等项目进行了检测。
01安全工程师首先给40批次手机样品安装了一个测试木马,检验这些手机对语音、通话、短信等数据的保护。按照《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技术要求》规定,手机系统在遇到木马病毒或恶意程序读取用户数据时,应有一定的提示,提醒用户防范信息泄露。
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手机在木马启动的时候,都会弹出提示框,但有9批次手机当中的相关软件在未提示用户的情况下,暗中收集手机用户的位置、通话记录等私密信息。用户对此完全不能察觉。
同时,一些手机预置应用软件也存在风险,在未提示用户的情况下,暗中收集手机用户私密信息。主要来自于游戏类、社交类、服务类以及工具类的软件,其中不乏知名应用软件。
02此次风险监测暴露出的最大漏洞是手机云平台的风险。
测试结果显示,40批次手机中,有18批次存在安全隐患,而其中12批次就是云平台的漏洞导致,占到全部测试样品的30%。问题包括弱口令、无限次登录,权限不分离等,导致陌生用户可以随意登录他人手机云平台,进而获取短信、通讯录、图片等隐私信息。
经20名风险检测专家评估,目前智能手机信息安全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暴露出一定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目前相关标准的乏力,特别是针对云平台的标准还处于缺失状态,,埋下安全隐患。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智能手机产品,选购时应认准有入网许可证标志的产品;在互联网平台购买时,尽量选择品牌官网或者官方旗舰店,并保留购买记录、发票等有效凭证。留意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商品质量信息。
2、选购前最好选择在实体商店试用感兴趣的智能手机。在手机首次开机或者恢复出厂设置后,点击打开智能手机除拨号、联系人、相机等系统核心应用以外的预置应用,看这些预置应用是否有相应收集用户隐私的提示,在权限管理菜单中观察这些预置应用申请的权限情况和可否卸载情况。若这些预置应用有相关收集敏感隐私信息权限申请,打开应用时却无相关的提示信息,这类智能手机可能存在收集消费者隐私信息的安全问题。
3、增强对隐私信息保护的意识,在购买、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接受相关服务时,仔细查看相关说明和厂商声明,充分了解选购产品和服务的各项功能,注意和防范用户信息可能泄漏的风险,审慎考虑厂商收集、保存和使用用户信息的要求,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意愿做出购买和选择决定。